(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虞晔)在近期播出的健康科普节目《健康·旦》中,中国香港女演员高海宁以亲身经历让被称为“心理地震”的疾病——惊恐症进入公众视野。她表示,曾因情绪失控、躯体化症状甚至极端念头陷入人生至暗时刻,“记得有一天跟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我拿着两袋东西站在马路旁等交通灯,有一辆货车经过,我脑海里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我走出去会如何呢?”
高海宁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曾经深陷抑郁。
高海宁,1986年出生于南京市,2008年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四名,后成为无线电视台合约艺员,正式进入演艺圈。2010年,出演首部电视剧《读心神探》,去年她凭电视剧《新闻女王》中“许诗晴”一角斩获TVB最佳女配角。高海宁透露,拍摄《新闻女王》期间惊恐症状也曾一度发作, “真的很接近死亡的感觉,我觉得无法自救,要找医生救我” 。
惊恐症是惊恐障碍的简称,是焦虑症的一种,指在没有真正危险或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反复出现的突如其来的强烈恐惧体验。临床表现包括惊恐发作、预期焦虑与回避行为。通常惊恐发作时,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餐、散步、开会或做家务,无征兆地突然感到极度恐惧,并伴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窒息感、胸痛憋气、头晕眩晕、手脚麻木、出汗、颤抖、腹部不适、不真实感等。
一些患者发作间歇期会持续担心“心脏病发作”“失控发疯”,这种担忧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为缓解焦虑,患者可能过度依赖他人陪伴,或随身携带药物、手机等“安全物品”。因担心发作时被嘲笑,部分患者还会逐渐减少社交活动,回避自己认为的可能出现惊恐发作的场所,如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陈宏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惊恐症常发生在18-35岁之间,即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女性的患病风险是男性的两倍。惊恐症发作时间较短,会在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持续半小时到2小时可自行缓解,缓解后患者自觉一切正常,但不久后可能会突然复发。家庭直系亲属患有惊恐症、儿童时期经历创伤事件(如家庭和校园暴力、性虐待)以及人生中遭遇重大挫折或负性事件(包括亲人去世、离婚或失业等),都会增加发病风险。
针对惊恐症的治疗,陈宏推荐“药物+心理+生活方式”的综合干预方案:
严格的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服用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常在治疗初期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迅速控制焦虑。
正规的心理治疗。通过正念疗法中的呼吸训练、身体扫描等方法来接纳而非抗拒躯体不适,增加耐受能力。还可以通过“暴露疗法”逐步面对恐惧,减少回避行为,并纠正“心跳加快=心脏病”等错误认知。
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焦虑水平;酒精和咖啡因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建议戒酒,每日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200毫克;采用社交支持、放松训练如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缓解压力。
陈宏最后提醒,恐惧与焦虑是人类面对特定情境或压力时的正常心理反应。多数人一生中可能仅经历一两次突发性惊恐发作,这类症状通常随着引发焦虑的压力源消退而自行缓解。但若出现反复无征兆的惊恐发作,且持续超过一个月陷入对再次发作的担忧中,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汇盈配资-汇盈配资官网-重庆配资公司-配资网站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