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每年春晚那句"我想死你们了",背后竟然藏着这样的惊天家世。冯巩的太爷爷冯国璋,曾经是能跟袁世凯掰手腕的北洋军阀首领。
但真正让人服气的,是冯巩的爷爷冯家遇。这位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实业家,硬是在乱世中打造出一个商业帝国,还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让人敬佩的民族气节。
冯国璋这个人,说起来也挺励志的。1859年出生在河北河间一个农民家里,小名叫四儿。家里本来还算富裕,结果他爹科举落榜后精神出了问题,家道就败落了。
到冯国璋上学的时候,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这孩子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边坚持读书,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只能辍学去大沽口当兵。
谁能想到,这个当初为了吃饱饭才当兵的穷小子,后来竟然站到了中国权力的最高峰?
冯国璋投军后,因为识字会写字,在部队里很快就冒头了。后来被推荐到天津武备学堂学习,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1896年,冯国璋从日本考察回国,把自己整理的军事资料献给了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袁世凯看了这些资料,当场就说:"军界之学子无逾公者!"就这样,冯国璋成了袁世凯的心腹。
在小站,冯国璋跟王士珍、段祺瑞一起帮袁世凯训练新军。1900年秋天,袁世凯为了在德国人面前显摆,特意举行军事演习。冯国璋发出洪亮口令,部队整齐划一,德国总督看得直夸赞,当面称他们为"北洋三杰"。
后来人们根据三人性格,给他们起了"龙虎狗"的绰号。王士珍像龙,神龙见首不见尾;段祺瑞像虎,脾气暴躁;冯国璋像狗,聪明机警。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冯国璋被派去镇压。袁世凯给他的秘诀是"慢慢走,等等看",可这家伙到了前线就忘了,一鼓作气连下汉口、汉阳两镇。
看着就要打下武汉三镇,冯国璋得意地说:"这一来,咱的黄马褂算是穿上了,兴许还来个世袭罔替呢!"结果袁世凯一纸调令把他调回了北京。
冯国璋在前线拼死拼活,"湖广总督"的官职却让没打过仗的段祺瑞当了。这让冯国璋憋了一肚子火,回北京后直接闭门谢客。
但政治就是这么现实。1913年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时,冯国璋又被重用,很快攻下南京,被提拔为陆军上将,还当上了江苏都督。
1915年袁世凯要称帝,冯国璋的态度变了。他联合张勋、李纯等五位将军发出"五将军密电",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这封电报对袁世凯的打击是致命的,没多久袁世凯就在忧惧中死去了。
1917年张勋复辟时,冯国璋又成了代理总统。可惜好景不长,1918年就被段祺瑞赶下了台。1919年12月28日,这位叱咤风云的北洋枭雄病死在北京。
冯国璋的儿子冯家遇,走了跟老爹完全不同的路。1888年出生的他,从小就想当实业家。1906年,冯家遇拿到公派留学机会,去德国柏林工学院学化学冶金。
那个年代能去德国留学的中国人不多,冯家遇在德国待了四年,不光学了理论知识,还到克虏伯钢铁厂实习。他深信只有发展民族工业,中国才有救。
1910年冯家遇回国,起初在直隶省兵工厂当帮办。1915年袁世凯要称帝,冯家遇感觉危险,就装病脱身。为了让人相信他真的病了,这家伙每天用黄连水擦脸,还买通中医开假药方。
趁着某个周末出游的机会,冯家遇成功带着妻女从北京跑到了南京。从此,他彻底告别军政界,开始了自己的实业梦。
冯家遇的商业传奇从一个油漆厂开始。1921年,他创办了天津东方油漆厂。当时天津市场上最好卖的是日本油漆,冯家遇凭着在德国学的技术,搞出了更好的产品。
他们生产的"猫牌磁漆",硬是把日本的"鸡牌磁漆"给打败了。天津人都说"小猫把小鸡吃掉了",这在当时可是大长中国人志气的事儿。
油漆厂成功后,冯家遇又投资了保定电灯厂、天津大陆银行等企业。1917年,他跟曹锟、王占元合资办的保定电灯厂,1937年还被国民政府评为全国47家一二等发电厂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家遇遇到了人生最大的考验。日本人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原材料进不来,油漆厂面临停产。
更要命的是,大汉奸王克敏找上门来,要拉拢冯家遇出来当官。王克敏这个人,原本是北洋政府的财政官员,人称"钱鬼子"。抗战爆发后,日本人先找靳云鹏、吴佩孚、曹汝霖这些大人物,结果都被拒绝了。
吴佩孚虽然是军阀,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很有气节。当汉奸江朝宗去劝说时,吴佩孚断然拒绝,还写了首《满江红》:"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既然大人物不肯合作,日本人只好找王克敏这样的二流角色。1937年12月14日,王克敏在北平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王克敏找到冯家遇,威逼利诱让他出来当官。冯家遇坚决拒绝,为了让拒绝更彻底,他每天用黄胆水涂脸装病。
想想看,一个在德国留过学、见过世面的知识分子,为了不与侵略者合作,竟然用这种看似滑稽的方式坚持底线,这需要多大勇气?
冯家遇的坚持是有代价的。日本人不给他证明,原材料进不来,工厂难以维持。他只能变卖家财,勉强维持企业运转。
更难得的是,冯家遇还给后代制定了三条家训:"一、不能在租界购置房产寻求外国保护;二、不许出洋读书,娶外国老婆;三、女人不能戴钻石戒指。"
这三条家训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极端,但在那个特殊年代,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冯家遇担心国土沦陷后,子孙会被敌人奴化,所以提前立下这些规矩。
1945年日本投降,冯家遇终于看到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这位老人多次为国家捐款,临终前还把全部财产交给了政府。
反观王克敏,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抓,12月25日在监狱里服毒自杀。曾经风光的"钱鬼子",最终只能在监狱里结束可耻的一生。
冯家遇的儿子冯海岗毕业于辅仁大学教育系。辅仁大学当年跟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在抗战期间还是沦陷区实际上的最高学府。
冯海岗没有继承父亲的商业基因,而是选择当了教育工作者。他曾经回忆祖父冯国璋:"祖父出身贫农,小时候家境很惨,大年三十全家只能熬粥度除夕。祖父有严格的家训,就是勤俭持家、个人奋斗。"
说到门当户对,冯家跟刘家的联姻绝对是民国的一段佳话。冯巩母亲刘益素出身"京东第一家"刘氏家族,这个家族的发迹比小说还精彩。
刘家的创业始祖叫刘新亭,最早就是个走街串巷的货郎。他发现东北龙湾一带开荒需要农具,就做起了长途贸易。从关内运锄头、土布到东北,回程运粮食、大豆到关内,十年下来赚了数百万吊铜钱。
刘新亭的儿子刘如峨更厉害,把商业做成了真正的产业。他给三个儿子明确分工:老大经营土地,老二专营买卖,老三读书当官。
到清末光绪年间,刘家事业达到巅峰。商号从黑龙江到上海,覆盖大半个中国,出现了"南荣北刘"的格局,被列为中国北方四大家族之首。
刘家在东北有百顷土地,被称为"东北地王"。在老家乐亭建的大庄园占地几百亩,仿照紫禁城设计,有1040间房屋,简直比皇宫还豪华。
刘家不光有钱,政治影响力也很大。刘兆熊的三个儿子先后中举,被称为"同胞三科举"。其中刘坦当过二品内阁中书,传说还是慈禧的干儿子。
刘坦跟冯国璋关系特别好,冯国璋去天津经常坐他的车。两家关系密切,后来冯国璋的孙子冯海岗娶了刘坦的孙女刘益素。
冯海岗和刘益素都是辅仁大学的同学,冯海岗对这位刘家大小姐一见钟情,在日记里写下"今生非此女子不娶"的誓言。
可惜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家在东北的产业被日本人抢占,家族开始衰落。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又趁机侵占资产,刘家彻底败落了。
到冯巩这一代,两大家族的后代已经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冯巩回忆小时候住的是12平米的小屋,连窗户玻璃都没有,一家人靠母亲微薄的工资过活。
但冯巩的父母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教育孩子,这种精神传承比任何物质财富都珍贵。受家风影响,冯巩从不炫耀自己的家世,生活非常朴素。
2010年,冯巩在《建党伟业》中饰演了太爷爷冯国璋。一个相声演员演自己的祖先,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就是对家族传承最好的诠释。
从政治家冯国璋到实业家冯家遇,从教育工作者冯海岗到相声演员冯巩,四代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但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成就。
汇盈配资-汇盈配资官网-重庆配资公司-配资网站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